400元3小时上门二维码_24小时空降全国约一对一游客登录,400快餐不限次联系方式,全国风楼阁贴吧

  12月22日,农历冬至,九寨沟景区内,30多名工人拿着十字镐、钢钎等工具,顶着凛冽的寒风,忙着清理地震后松动的石头和倒掉的树木。

  人工清理震损林地,是九寨沟生态环境修复?;さ南鹊夹怨ぷ??!按釉缟?时到下午5时进行封闭清理,要一直忙到春节。”作业人员杨俊荣说,全部清理后,才能在原地着手生态恢复。

  不久前,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——《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,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》,在五大重建任务中,“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?;ぁ蔽涣械谝晃弧?/p>

  这意味着,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不搞大开发,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,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重要思想、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。

12月15日,记者航拍的冬日九寨沟景区

重建区域八成纳入生态?;で?/strong>

  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全球著名景区,被誉为“人间仙境”“童话世界”,如何科学统筹推进重建,牵动人心。

 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省委强调在重建中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,实行最严格的生态?;ぶ贫?,严守生态资源消耗上线、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?;ず煜?,推进生态系统修复,维护生态本底。

  从重建规划的空间布局,即可看出对绿色重建的追求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,九寨沟重建规划区域被分为生态?;で⒙糜尾导矍?、农牧业发展区、人口聚居区等4种类型,其中,生态?;で急却?1.44%。

  “将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?;ぶ糜谑孜?,是出于九寨沟‘自然资源宝地’角色的需要,也尊重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现实?!笔∈澜缫挪芾戆旃抑魅卫钊袼?,九寨沟地震灾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,生态安全地位重要,重建必须与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作用紧密结合起来。

  “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路径,不同以往?!笔【梅⒄寡芯吭撼N窀痹撼ぢ橙俣担耪底匀簧指从朊褡宓厍糜我捣⒄瓜⑾⑾喙?,把良好生态作为重建和长远发展的前提,表明了省委省政府用绿色发展推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的决心。

  参与重建的九寨沟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黄卫在思考,“下一步,城建项目将重点从绿色生态规划设计、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、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应用三个方面入手。”

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5万亩

  清理震损林地,迈出了科学重建的第一步。据统计,地震后,九寨沟受损的林地面积达3万亩,遍布在九寨沟景区和17个乡镇。

  九寨沟县投资1800万元,先期启动震损林木清理工作,计划明年彻底完成震损林木清理工作?!扒謇砉ぷ鹘崾螅推舳指?。在自然?;で?,采取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,修复震区植被。”九寨沟县环林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
  计划从修复地震损毁森林、重建生态?;せ∩枋?、强化受地震影响的野生动物监测与?;と龇矫婵构ぷ?。

  九寨沟县境内的勿角大熊猫自然?;で芟⒆?0多只野生大熊猫。为更好地?;ふ庖灰吧迦海教酢暗缆贰闭谕绞┕?。一条是黄土梁大熊猫走廊,未来这里将栽种上万亩箭竹,方便大熊猫迁徙。另一条是绵九高速黄土梁隧道,今后车辆不再走盘山路,将减少对大熊猫的干扰。

  未来几年,大熊猫有望成为勿角乡发展的主招牌,村民班文玉也看到发展希望,“今后,村里的小伙子就不用外出务工了。”

  根据安排,到2020年,九寨沟将基本完成生态环境修复?;と挝?,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基本达到震前水平。其间恢复受损林地植被28.84万亩,草地植被11.7万亩,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5万亩。建成生态环境自动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,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。

探索自然遗产修复保护新机制

  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地震破坏在国内尚属首次、国际上也很罕见,九寨沟景区内的火花海、诺日朗瀑布等知名景点遭到不同程度破坏,到底该如何修复?

  自然修复过程漫长,且很难完全复原,最终仍是“残缺美”;人工修复即便复原了外表,却是“虚假的完整”。

  以诺日朗瀑布为例,地震时出现了裂缝,极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。如果采取人为干预措施进行修复,需调动大量钢筋水泥,水泥浆等杂物难免沾留在地面上,影响景区美观。而如果放任水从裂缝中流走,那么瀑布终将消失,留下的将是“缺憾”,而非“残缺美”。

  省委明确提出,要按照《?;な澜缥幕妥匀灰挪肌芳捌洳僮髦改系囊螅敌凶匀恍薷从肴斯ぶ卫硐嘟岷?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,科学有序推进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修复。要坚持环境友好、影响最小原则,探索灾后世界自然遗产地质、水文、景观、生态等修复保护新技术新机制。

  修复有了指南。目前,九寨沟已着手制定详细方案,实施诺日朗瀑布、火花海等遗产点的动态监测与保育,对判断不会再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方,则选择自然修复保持“残缺美”,力求最大程度保持和维护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。

记者 徐中成 摄影 郝飞